各位在國中與高中的英語課時,是否會這樣打招呼呢?
如果老師問學生「How are you?」,那麼全部的學生都會回答「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像這種對答方式已經根深蒂固了,所以很多人一聽到「How are you?」就會反射性地這樣回答。
對於台灣人來說已經非常熟悉這樣的英語問候,但在實際英語對話中卻很少聽到這樣的對話。
我們反而會聽到別人用「I’m good!」或「Not bad.」等方式回答。就連「And you?」的部分也因為有些過於正式,所以大多改成用「How about you?」來問候。
所以,這次我想要跟各位介紹「明明課本上是這樣教,但為什麼不能實際應用?」的表達方式。
同時,我也會結合實際使用的例句來跟各位做介紹。
那麼就讓我們趕緊來看看吧!
1:“Pardon?”・・・用Pardon反問是否太過禮貌了?
各位在進行英語對話時,如果沒聽清楚對方在說什麼,這時候你就會反問對方「嗯?你剛剛說什麼?」對吧?
像這時候,各位會怎麼說呢?
通常我們不會在課本上學到 「Pardon?」這個用法。但是pardon這個字聽起來很不錯對吧?所以你可以很不假思索地就朗朗上口了。
不過當我們在字典上查詢pardon這個字就會得到「赦免」、「寬恕」、「贖罪」等意思,這實在是太沉重了。
沒想到這個字其實是非常嚴肅的用語呢。
除了「Pardon?」以外的反問法
實際上,美國的年輕人在對話時大多會用「What did you say?」或「“What was that?」來反問。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更簡潔的「Sorry?」、「What?」、「Huh?」或「Excuse me?」來回答。
「pardon?」這個表達方式過於禮貌且正式,甚至像是古典英語的感覺。有時候,它反而會讓人覺得是刻意使用非日常用語來開玩笑。
如果想要更禮貌地一點,但不想太過禮貌地表達的時候,我想用「Could you say that again?」會聽起來更自然。
如果被母語人士說「What?」或「Huh?」的話,總感覺心裡會有點受傷呢。
這就有點類似中文的「蛤?」的感覺,不過這在英語中沒有煽動的要素,所以請各位不用在意。
各位在自己使用的時候需要注意說法。如果語氣強硬地說「What?」的話就會顯得有些失禮,所以請嘗試用輕柔、柔和的方式來發音吧。
地區差異
雖然剛剛才說「不會用Pardon」來表達,但當然也有使用的情況。
例如,在英格蘭等英國體系的國家中,這種用法經常會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已經是連跟孩子說話時也會使用的程度了。
在美國,我們也會在商業場合聽到這種用法。
根據文化背景與交談對象的關係和情況,「pardon」可能有用,也可能沒用。有時候聽起來會有違和感,有時候又沒有。
這用法相當地困難呢。
我個人覺得「Sorry?」會比較簡單且容易使用,泛用性也是最高的。
“Good afternoon”同樣也過於禮貌
與「Pardon?」相似的還有,明明在課本上出現無數次,每次都要跟著複誦,結果在跟美國年輕人對話時因為太過禮貌所以幾乎不會使用的問候語。
那就是「Good afternoon.」。
在課本上,我們學過這個問候是在中午(下午)使用。早上問候是「Good morning!」,而晚上問候則是「Good night!」。
雖然這些一般都會使用,但為什麼只有「Good afternoon!」不會說呢?太不可思議了。
在白天打招呼時使用「Hi!」或「Hello」的頻率壓倒性地高。
那麼,什麼情況下會用到「Good afternoon!」呢?那就是正式場合囉。
像是與學校老師、飯店迎賓人員、職場上、在講台上演講……等。
基本上,在英語課本上出現的英語都是正式用語。根據不同情況,也會出現日常對話中不會使用的用法。因此,在與母語人士交流時,有些用法可能聽起來會有些違和,所以使用聽起來自然的表達方式就好了!
2:“What’s your hobby?”・・・hobby的意思也有差異?
在課本的開頭經常會出現自我介紹的部分呢。比如以對話的形式來詢問對方的興趣。
What’s your hobby?
你的興趣是什麼?
這個句子在文法上是完美的,就連使用Google翻譯也不會有任何問題。但是,如果母語人士在初次見面時被問到這個問題,可能會讓對方感到有些違和。
「hobby」與「興趣」的差異
會這樣的原因是「hobby」這個單字。
雖然翻譯成中文是「興趣、嗜好」,但這與我們台灣人在問「興趣是什麼?」時所想的不一樣。
我們中文的「興趣」涵蓋範圍相當廣泛,包括正式的愛好 (集郵、模型製作、裁縫等)、休閒活動 (聽音樂、電影欣賞、閱讀等),以及各種運動 (從慢跑到更專業的體育活動) 等。
通常詢問的那一方都是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問「喜歡什麼?」、「平常在做什麼?」。
相對的,英語「hobby」本身含有強烈的「認真投入的事物」或「只有掌握技能才能做的事情」的意思。
通常不是指大家一起熱鬧地活動,而是以獨自安靜進行的事物為主。
「hobby」並不是那種「跟朋友去卡拉OK」或「跟大家一起去BBQ」的興趣。
在英語的Wikipedia中,關於hobby的例子有收集郵票、賞鳥、模型製作、服裝製作、料理、登山、打獵、園藝、唱歌、魔術、樂器演奏等。
初次見面時該如何提問?
在英語中,「hobby」通常指的是「認真投入的事情」。因此,當你與一個初次見面的人隨意地詢問這個問題時,可能會讓對方產生「咦?為什麼突然問這個?明明連朋友都不是?」這樣的違和感。
那麼,如果想要表達類似中文「興趣」的意思時,該怎麼表達會比較好呢?
What do you usually do for fun?
你平常都在做什麼娛樂?
What do you do in your free time?
How do you spend your free time?
你有空的時候都怎麼度過?
像這樣詢問對方平常的習慣或喜歡做什麼可以讓對話變得更加自然。
3:「I’m sleepy!」・・・sleepy顯得太孩子氣了?
I am sleepy.
我好睏。
這個句子的文法完全沒問題,「sleepy」也是「睏」的意思,所以翻譯也是正確的。但是,就連台灣人在想睡覺的時候也不會說「I’m sleepy」。
大人會用「tired」
我自己也曾跟母語人士說過「I’m sleepy」,但對方糾正了我的說法。
You are tired.
你累了。
這樣反而換成我覺得有違和感,卻也讓我記憶猶新。
我想說:「不對呀,我不是疲憊,而是想睡覺而已。」
但我想在這個文化中「睏」就等同於「疲憊」的意思吧。這樣一想,我似乎就能接受了。
在這之後,我跟其他人說話的時候也會注意,但沒有人會使用「sleepy」來表達。
看起來成年人在清醒的狀態下似乎不會使用「sleepy」來形容自己。雖然有不同的說法,但據說「I’m sleepy」這種表達方式只適用於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
每當我想說「睏」的時候,都會在腦海中告訴自己「不是睏,而是累」,這樣在腦中進行轉換後說出以下這句話。
I’m tired.
好累啊!
I’m exhausted.
我累壞了。
此外,剛起床且還在睡眠狀態的樣子會用「sleepy」來表達。
因為睡眠已經讓身體的疲勞得到恢復,但眼睛還沒有完全睜開,所以「I am still sleepy.」這說法是成立的。
“play with”也是小孩限定的用法
在中文裡,跟朋友出門也可以說「出去玩」。
如果翻譯成英文使用「play with」來表達的話會讓母語人士感到違和。因為這個「play」不是指運動之類的意思,而是用於描述小孩在玩耍。
那麼,怎麼說才不會讓人感到違和呢?
I watched a movie with my friend.
我跟朋友一起看電影。
I hung out with my friend last night.
我昨晚跟朋友出去玩。
我認為選擇一個與你具體做的事情相符的動詞是個好主意。
4:「What time is it now?」・・・now是多餘的?
這也是課本開頭常出現的表達方式。
What time is it now?
現在幾點了?
這在英語會話中是屬於經典中的經典,可能有些人還記得自己多次複誦過這個句子。
如果在Google的搜索欄輸入這個句子會顯示現在的時間。也就是說,作為詢問時間的表達方式,理論上應該沒有錯才對……
實際上這個表達方式中的「now」對於母語人士來說是多餘的。聽起來就像是在不停強調「現在」,像是「現在、現在幾點了?」。
What time is it?
這樣就已經充分表達「現在幾點了?」的意思。
但是,這個句子可能會過於直接,甚至聽起有些生硬。較為通用的詢問時間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Do you have the time?
我注意到人們通常會用指向手腕的手勢來詢問時間,這比直接用「What time~?」來詢問給人更加禮貌的印象。
但必須注意的地方是,如果省略the的話會變成「(你)現在有空?」的意思。所以請各位確實地加上「the time」與「the」並搭配手勢來詢問喔。
從教科書英語的錯誤語意畢業吧!
雖然到目前為止,我們都是透過教科書來學習英語,但我們也發現一些表達方式在實際對話中很少使用或可能會帶有違和感。
不會使用或有違和感的教科書英語有以下幾種形式:
・使用了古典優雅的英文,但不太適合現代
・因為是書面用法,所以不適合用於口說
・意思過於直接,聽起來有點生硬
・單字在英語和中文上的語感不同。
・因為英式與美式英語的文化不同所以不會使用
此外,教科書上有很多為了學習文法所刻意創造的句子。像是時態的變更、從主動語態轉換成被動語態等,有時這些機械式的操作會使句子變得特別不自然。
當然,教科書上的英語並非全部都不能用。最重要的是,各位把教科書當作是為了方便我們學習基礎與文法所刻意編撰的東西就好。
在活用知識與經驗的同時,也要理解語感上的差異,並活用教科書英語,這樣才能離自然地對話更進一步。
免費試聽
填表領取25分鐘真人外師課+英文程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