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會用英語說「葬禮」嗎?
儘管這可能不是日常對話常用的表達,但我們總是會談論相關的話題,例如:

「我的爺爺去年去世了。」
「很多親戚和朋友來參加葬禮。」
等等。
所以,若要討論台灣跟國外葬禮的差異,如果不知道「葬禮」的表達,就無法交流了。
人,是難免一死的。
不只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身邊的人。我們總有一天必須跟愛的人告別。
為了好好緬懷逝去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學跟死亡、葬禮等相關的英語表達吧!
跟「死」相關的表達
聽到「死亡」,您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單字呢?
應該是death 、die、dead等對吧!

但如果是身邊的人遭遇不幸,請避免使用這些單字。
台灣也有「去世、歸天」等說法,而古今以來,也往往直接迴避「死」這個字而改用其他表達。
英語死亡的間接表達是…
・pass away
・late
・perish
等。讓我們逐一來理解吧!
pass away
這是最禮貌、最常用的說法。
經常用於口語對話和報紙等書面用語。

請看例句。
・My grandmother passed away from old age three years ago.
(我的祖母三年前因年老去世了。)
late
late可譯為「現已去世,已經去世」,指已經去世的人。
・The late great singer left a vast fortune to his son.
(已故的偉大歌手給他的兒子留下了巨大遺產。)
perish
這是動詞「死亡、滅亡」的意思。
跟前面的字不同的是,perish主要指因地震、颱風等天災或非正常死亡的人。
它更像是書面詞或文學表達,並不是口語詞,因此經常用在報紙等方面。

・My grandfather perished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我的祖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去世。)
另外,視為死亡表達的延伸,易腐爛的食品也被稱為Perishable food。
「死者」的表達方式
如果想表達「死者」要怎麼說?
當然不是dead person。
請務必以體貼死者及家屬的方式說出這句話。
形容死者的詞語
the deceased(person)
the departed(person)
loved one(beloved)
等等。

當中可能有些您比較不熟悉的單字,但我們至少可以記住一個,以便可以用禮貌的措辭來安慰悲傷的家人。
the deceased(person)
這是最常用的正式表達。
不加person基本上也沒問題。
我們也順便看一下它的起源:動詞 decease。
decease【動詞】死亡
decease主要用作人類死亡的法律表述。
如果拆成de(前綴:離開)+cease(停止)會更好記。
從字面上看,它跟descend(下來)、decrease(下降)很類似,請小心別搞混了。

the departed(person)
這是depart(出發)的被動形容詞用法。
loved one(beloved)
這個字本身不一定是描述死者。
它指的是「所愛的人」,例如深切關心的家庭成員或配偶等,無論生死。
但就像墓碑上經常刻的如Our beloved mother一樣,這個詞是用來紀念死者的人品以及對家人的奉獻,根據上下文,也可指稱「死者」。
提到死者,主要是指最近去世的人或家人。
・I lost my loved one recently to cancer.
(我的親人最近因癌症去世。)
*如果是事故等原因,請使用 lost 人in a(事故等)。

死者家屬的表達
家人過世時,家族承受的悲傷是難以衡量的。
我們來學學「死者家屬」的表達方式。
the bereaved family
這是動詞bereave的形容詞用法。
這個字有點生硬困難,我們來確認一下動詞。
bereave
(疾病、意外等)(從直系親屬、家人那裡)奪走(某人)
・The major typhoon bereaved her of her husband.
(那場大颱風奪走她丈夫的生命。)
這個動詞用作被動形容詞,因此意思是 the bereaved family「失去親人的家人」。

the bereaved本身也能代表死者家屬。
*單數表示一個人,複數表示兩個或更多人。
葬禮用的英語
雖然台灣會因為信仰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一般葬禮會按照以下順序舉行:守靈,告別式和葬禮。
這些儀式在有些人的印象裡可能很混亂,讓我們快速瀏覽一下。
守靈
→葬禮的第一天。家人、親戚跟死者一起過夜。
告別式/葬禮
→它們原本是分開的儀式,但現在通常一起進行。葬禮是熟人、鄰居和工作夥伴等跟死者進行最後告別的地方。
喪葬儀式就是家屬、親戚等,跟死者關係密切的人為其靈魂祈禱的場所。
現在,我們來看看歐美國家的葬禮是如何舉行的。

Viewing/Wake
這相當於台灣的守靈。
從死者去世到舉行葬禮,熟人、朋友以及跟死者有聯繫的人都會聚在一起,為死者送別。
通常在死者家中舉行,並提供飲食。
(*Viewing基本上不提供飲食)
另外,跟台灣類似,人們會一夜不睡看守大體,被稱為all-night vigil over a body。
Funeral
/funeral ceremony
相當於台灣的告別式跟葬禮。
通常在殯儀館或教堂舉行,包括親戚和熟人的eulogy/funeral adress(葬禮致辭)及讚美詩。
・The bereaved was/were sobbing at the funeral ceremony.
(死者家屬在葬禮上哭泣。)
Funeral procession
葬禮結束後,屍體會被送往墓地或火葬場。
順帶一替,用靈車運送裝有大體的棺材在歐洲和美洲也很常見。
請看以下單字:
※霊車
hearse/funeral car/funeral coach
※棺材


coffin/casket
Burial(埋葬)
歐洲和美洲的大部分地區是舉行基督教葬禮,也就是將大體埋在地下的葬禮。
因為基督教的中心思想是「復活」,如果沒有身體,死者就無法復活回到這個世界。
不過,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基督徒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火葬。
請看以下相關的單字:
※火葬
cremation
※土葬
burial/interment


※水葬
water cremation/burial at sea
※墓地
grave/cemetery
※墓碑
tomb
memorial service
(追思會)
在台灣,即使將遺體送走後,也會舉行百日、對年等各種儀式。
而歐洲和美國的追思會往往是為了名人、或因重大事件/事故而往生的人所舉辦,並不是不可或缺。
這類的追悼儀式統稱為memorial service。
「請節哀」的英文怎麼說?
那麼對死者家屬,我們能說些什麼呢?
當然也有「請節哀」這類的英文表達,我們不需特別使用」新的措辭,只要用心陪伴,我們的感情自然會傳達給對方。
我們來看看有哪些說法。
・I’m sorry for your loss.
(我理解你的感受。)
I’m sorry有兩個主要含義。
一個是「對不起」,另一個是「很遺憾」。
這裡當然是指後者,感覺就像同情失去至親的人,並表達「可惜」的意思。
(例)

I’m sorry to hear about your mother’s passing.
(我對你母親的去世感到遺憾。)
・My condolences
condolences是指「哀悼」。
在西方國家,如果有人過世,通常會寄一張卡片或一封信給死者家屬。
比如以下的短語經常加在句尾:
My deepest condolences
(深表哀悼)
・miss
這句是對死者說得不是對家屬。
I’m sure I will miss him/her.

(我確定我會想念他/她的。)
其他像是某個名人過世時,Twitter 和其他網站上會出現「R.I.P」等字樣。
這是 Rest in peace「安息吧」的意思。
總結
今天我們學了跟死亡和葬禮有關的英語表達。
沒有人能夠避免死亡。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為死亡做好準備。
重要的是我們要好好思考並做好心理準備,如果是自己或家人、親近的人往生時該怎麼辦?
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帶給大家一些體悟!
免費試聽
填表領取25分鐘真人外師課+英文程度分析






















